8月28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为“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殿峰作情况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晓燕、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锐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欢迎参加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龙江生态根基。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排查整治的重点是什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生态家底摸查和绿色发展示范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今天我们邀请到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吴殿峰处长作情况介绍;同时还邀请到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王晓燕主任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赵锐副院长,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殿峰处长作情况介绍。
△四只东北豹
主持人:感谢殿峰处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有问题的记者朋友可以举手示意,在提问前请先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黑龙江日报:近年来,我省自然生态质量如何监测,生态质量评价结果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评价结果如何?
王晓燕:感谢您的提问。2025年,我省生态质量监测构建了“卫星遥感+地面验证”两位一体的监测体系,织密生态安全“防护网”。一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省6大类30亚类生态类型的动态监测,精准掌握生态格局变化。二是在森林、草地、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设立监测样地,系统采集植物功能群、鸟类、蝶类等生物多样性数据,为生态健康进行精准画像。
中新社:我们知道,现在我省正在开展针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的“绿盾2025”专项行动,这次行动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有哪些,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创新?
吴殿峰:“绿盾2025”专项行动聚焦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四方面:
一是明确目标,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指导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完成核查整改,攻坚历史遗留问题,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是划定范围,覆盖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紧盯国家督办、督察反馈、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的自然保护地。
三是聚焦问题,重点整治矿产、工业、能源、房地产、交通、违规旅游开发,以及非法排污、毁林毁湿、生态修复形式主义等9类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问题。
四是分步推进,6月3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7月10日前规范台账销号,7月21日至9月30日开展省级核查,11月30日前反馈意见并督促后续整改,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
“绿盾2025”行动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部门协同升级,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督导范围,与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末端整改”全链条监管。二是科技赋能监管,搭建省级监管平台和APP,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数据,实现“一张图”动态监控。例如,2025年7月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发现牡丹江宁安市某采石场越界开采,系统自动比对历史数据后,1小时内推送至执法部门,3日内完成查处。三是压实整改责任,对整改不力的地区形成典型案例,倒逼地方落实主体责任。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8月21日,有目击者称,在松花江江边散步时,发现两条半米长的鳄鱼在江中游动,请问鳄鱼弃养或放生的这种行为是否可取?遇到这种情况广大市民应该怎么办?
赵锐:感谢您的提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就和东北林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取得了联系。专家认为,鳄鱼作为典型的热带爬行动物,生存水温需要维持在15℃以上,低于10℃便会进入冬眠状态,如果持续低于5℃就会直接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而我们大家都知道,冬天的松花江水温基本在0℃以下,冰层厚度可达半米以上,这种极端低温环境是完全超出鳄鱼的生理耐受范围的。
人民网:我国首例救护放归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近况如何?我省在保护旗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吴殿峰:“完达山一号”一直受到大家关心关注,2021年4月23日,一头3岁的雄性东北虎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的村落。经过现场救护和精心照料,它被成功放归大自然。因为是在完达山麓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完达山一号”。自2021年5月18日放归之日起,“完达山一号”在野外生活范围非常广泛,其活动范围跨越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甚至俄罗斯。2025年8月14日,在东北虎豹公园东宁区域传来消息,“完达山一号”在此区域持续稳定活动,保护区通过远红外相机、天地空监测系统、日常巡护及村民反馈,并在多处位点采集东北虎实体影像、粪便、被捕食梅花鹿残骸,经过东北虎花纹图像对比、粪便化验分析、足迹测量等工作,确认为东北虎“完达山一号”。目前“完达山一号”健康状况良好,非常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